近七成道交糾紛化解在訴前
吉安市吉州區(qū)人民法院“訴前鑒定”跑出司法加速度
來源: 新法治報·贛法云客戶端 | 日期: 2025年06月04日 | 制作: 賈辛 | 新聞熱線: 0791-86847870
近日,在吉安市吉州區(qū)興橋鎮(zhèn)垅溪村的祠堂里,一場關于土地占用費的庭審正在進行。當法官楊濟浪敲響法槌時,旁聽的村民老肖下意識挺直了腰板——這個被8萬元法律糾紛困擾半年的莊稼漢,第一次意識到法律條文與田間地頭的距離如此之近。這是吉安市吉州區(qū)人民法院興橋人民法庭(道路交通法院)堅持和發(fā)展新時代“楓橋經驗”的縮影。
72小時背后的司法加速度
2025年3月,上海華山醫(yī)院的病房里,交通事故被害者張某在病床上簽署了電子調解協(xié)議。從提交訴狀到獲得150萬元賠償,這場跨越千里的司法救濟僅用了72小時。“法官用微信視頻逐項解釋護理費等賠付標準,連ICU探視時間都考慮進去了。”涉事保險公司法務專員在結案后感慨。
這種效率源自一場“訴前鑒定”制度的改革。2022年,吉州法院出臺了《訴前委托鑒定實施辦法》,將鑒定環(huán)節(jié)從“訴中”前置,配套“先行釋法”機制,使68%的道交糾紛化解在訴訟程序之外。數據顯示,2025年第一季度該庭道交案件調解率達82.85%,91件民事糾紛通過“掌上法庭”實現“零跑腿”化解。
司法加速度的背后是技術賦能的力量。3個道交團隊配備專用終端,今年以來,通過微信平臺立案172件,證據交換效率提升60%。在楊某車輛受損案中,法官利用“一案一群”功能,讓修理廠、保險公司、車主三方在虛擬空間達成協(xié)議,全程未邁出家門一步。
“法庭+N”解心結
未成年人彭某騎電動車撞人案的調解現場,法官的筆記本上記滿心理學筆記。
“既要讓監(jiān)護人明白法律責任,又要保護未成年人心理健康。”興橋法庭庭長張小波說。在調解中,法庭不僅要考慮法律,還要考慮社會效果。
經過聯(lián)合調解,最終促成1.5萬元當場賠付,并避免這個農村家庭支出4000元鑒定費。這種柔性司法還延伸至家事領域,當胡某第三次起訴離婚時,法庭啟動“法庭+N”機制,聯(lián)合鎮(zhèn)政府、派出所等部門,在村祠堂里解開三代人的心結。
通過“法律明白人”講師團,把“發(fā)生交通事故怎么辦”普法課送到田間地頭。在吉州區(qū)長塘鎮(zhèn),48名司法聯(lián)絡員組成網格,使道交糾紛同比下降37%。2024年開展的“護蕾”未成年人法治關護站,更將司法保護延伸至留守兒童。
張小波向記者介紹,今年以來,興橋法庭將82.85%的調解率轉化為社會治理動能。一方面,加強源頭防控,大力培養(yǎng)“法律明白人”,讓“法律明白人”參與案例調解。另一方面,通過類案治理提升調解效率。針對農村高價彩禮頑疾,該法庭指導300余個村修訂村規(guī)民約,今年以來化解彩禮糾紛15起。
當記者即將離開時,張小波正通過微信調解一起涉企買賣合同糾紛——屏幕那端,23天達成和解的建材商與開發(fā)商,即將共同奔赴新的工地。(彭晨 張小波 記者王白如)
編輯:賈辛
校對:王小明
復審:程乘玉